- · 北京青年研究版面费是多[10/07]
- · 《北京青年研究》投稿方[10/07]
激活好奇心、创新力、社群力 青年“解锁”文化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要将文化遗产传承给未来的世代 第三个特征是“社群力”,这能让青年成为世界遗产的行动者。15-24岁的年轻人是地道的“数字原住民”,他们擅长以多元
要将文化遗产传承给未来的世代
第三个特征是“社群力”,这能让青年成为世界遗产的行动者。15-24岁的年轻人是地道的“数字原住民”,他们擅长以多元的方式支持世界遗产保护。“我们做过一个关于北京年轻人参与中轴线申遗的意愿调查,发现愿意在微博、微信中讲述中轴线的年轻人占比超过80%。所以如果说申遗的主赛场是专家,那青年就是分赛场。”杨越明说。
“她叫可可,用小小的画笔描绘大大的文物,是她的童年梦想;她叫吉舟,用2400块木构件再现西直门箭楼,彰显了少年的工匠精神;他们是壹贰设计,把文化遗产变成文创产品,让古老的形象更深入人心……”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青年规划师赵幸,这样介绍她的“同事们”。
“面对这样的误解,世界遗产只有让年轻人走近,才能走进。”杨越明说,现在有的年轻人用一些搞笑的、“轻飘飘”的方式来解读、传播世界遗产,引来非议,“但很少有人成为真正的践行者。只有把握青年特征,才能找到让青年打开世界遗产的正确方式”。
青年的第二个特征是“创新力”,这可以让其成为世界遗产的爱好者。此前河南卫视《龙门金刚》节目融合龙门石窟的传统文化和数字媒体艺术,通过3D建模和增强现实的方式,让斑驳的世界遗产焕发活力,推出后火遍全网。而且青年艺术家作为创造者参与其中,本身也是对世界遗产的传播。
李群透露,“北京中轴线”将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。
日前,2022“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话会”在北京中轴线北段地安门外举办,20余位国内外专家分享了他们在历史城市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。在这些经验中,青年“解锁”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、青年在世界遗产保护中的作用,无疑是焦点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来源:中国青年报
用自己的青春让文化遗产永葆青春
“四名汇智”至今开展了7轮招募,收获了362份社会申请和379个被支持团队,举办超过600场名城保护公益活动,受众超过10万人。这项计划还形成了上百款文创产品,数十段音频节目、微电影,几百场城市探访,几十万字的口述史,这些都是年轻人参与的成果。
文章来源:《北京青年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qnyj.cn/zonghexinwen/2022/0810/680.html
上一篇:中海油研究总院启动科研攻关“赛马制”
下一篇:北京论语:青年科研人员要攻关而非公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