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隆平稻作公园“巨型稻”高达两米 专访研发专家

来源:北京青年研究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05 17:3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“网友看到的巨型稻、巨人稻来源于我这里。”夏新界说,不少人认为巨型稻长得高大,肯定需要水肥条件充足的环境才能生存下去,“其实,巨型稻反而对水肥条件的要求比普通水稻

“网友看到的巨型稻、巨人稻来源于我这里。”夏新界说,不少人认为巨型稻长得高大,肯定需要水肥条件充足的环境才能生存下去,“其实,巨型稻反而对水肥条件的要求比普通水稻更低。”

“种了这么多年,我家里天天吃巨型稻的稻米,非常好吃。”夏新界说,巨型稻米饭柔软清香,口感比一般的杂交稻好,可跟五常大米相媲美,克服了水稻“高产不优质”的诟病。

几名女性农业人员站在稻田中举起手臂,稻穗和工作人员手指齐平,正常水稻一般高度约1-1.2米,而视频中的水稻比成人伸直手臂还高……这样的场景被大量转发评论。那么,是谁研发了这些水稻呢?它的产量如何,前景怎么样?

夏新界认为,经过试种,巨型稻的亩产量单季可达千公斤以上。

巨型稻是谁研发出来的?? 他说要感谢袁老师

“今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,普通水稻可能会减产,而巨型稻最低的亩产量也要达到七八百斤,将它的耐旱特点凸显出来。”夏新界介绍,“对于盐碱地之类的地方,巨型稻也能正常生长。”

“巨型稻就是我带着团队一手研发出来的。”夏新界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,他和袁隆平老师有一段渊源。出国之前,夏新界就参与过杂交水稻的相关研究工作。

巨型稻成熟时,籽黄叶绿,秸杆可用作牛羊等上好的青贮饲料。巨型稻生物量巨大,每亩产出 3吨至5 吨秸秆,可部分解决我国牧草短缺而需大量进口的难题。

9月4日,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,研发巨型稻的为袁隆平的同事——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(长沙)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,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,兼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夏新界,他也被称为“巨型稻之父”。?

巨型稻好吃吗?? 研发科学家认为“非常好吃”

2017 年与 2018 年,夏新界团队在“长沙站”建设了 300 亩“巨型稻”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,全程化肥、农药、抗生素等零使用。与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,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,青蛙、泥鳅、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提高一倍,个体重量提高 20%,产量比普通杂交稻每亩要高出 100-200 公斤。?

夏新界从美国返回国内后,受到袁隆平邀请,担任超级杂交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。在参与杂交水稻的研发同时,夏新界也在悄悄进行巨型稻的研发。

在施肥的时候,普通水稻会因为渗漏、外流等各种因素,对肥分的利用率为50%左右,巨型稻受益于根系发达,对肥分的利用率达到70%以上。巨型稻非常耐旱,即使在旱地的环境,巨型稻也能生长。

夏新界介绍,巨型稻因为根系发达,深达60厘米甚至更多,而普通水稻根深为二三十厘米。

夏新界认为,袁隆平当年邀请他加入团队,促使他开启了巨型稻的研制,否则他可能会进行其他方面的科研,就此错过巨型稻。

“那个时候心里没底,不知道能不能成功,所以没有敢告诉袁老师。”夏新界说,2016年底巨型稻研发成功之后,他才敢告诉袁隆平。“用袁老师的话来说,巨型稻其实就是未来的杂交稻,它的种植技术、条件和普通稻子是有区别的。”

文/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

编辑/王朝

夏新界先生介绍,退休之后他将继续自己研发事业,希望帮助所有农田生产出优质农产品,促进农业增产增收,打造可持续循环发展的高效生态立体种养农业新模式。

记者也注意到,四川绵阳三台县、湖北咸宁、湖南长沙近期都有媒体报道巨型稻高产丰收一事。目前22个省的300多个点位试种了巨型稻,大约两万亩。研发团队正开始东北黑土地上尝试巨型稻的种植。

9月2日,位于湖南长沙的隆平稻作公园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段视频,植株两米高的巨型稻将进入成熟期,将在两周后开始收获。不少网友感叹,这种稻谷圆了袁隆平老人的一个愿望——“禾下乘凉梦”。

文章来源:《北京青年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bjqnyj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5/688.html



上一篇:北京200余处公园景区和教育基地开设自然课程
下一篇:北京太阳宫地铁站附近发现清代平民墓葬

北京青年研究投稿 | 北京青年研究编辑部| 北京青年研究版面费 | 北京青年研究论文发表 | 北京青年研究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北京青年研究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